塊煉法和“百煉鋼”
中國古代冶煉技術在春秋以前,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,當時使用的冶煉方法稱為“塊煉法”。當時煉鐵使用木炭作燃料,熱量少,加上爐體小,鼓風設備差,因此爐溫比較低,不能達到鐵的熔煉溫度(1535℃),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,稱為“塊煉鐵”。塊煉鐵冶煉比較費時,質地比較軟,含雜質多,經過鍛打成為可以使用的熟鐵。鋼鐵冶煉技術進一步發展到“塊煉滲碳鋼”。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,需要不斷地反復加熱,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,提高了含碳量,減少夾雜物后成為鋼。這種鋼組織緊密、碳分均勻,適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。后進一步發展到“百煉鋼”技術。人們在打制器物的時候,有意識地增加折疊、鍛打次數,一塊鋼往往需要燒燒打打、打打燒燒,重復很多次,甚至上百次,所以稱之為百煉鋼。百煉鋼碳分比較多,組織更加細密,成份更加均勻,所以鋼的品質提高,主要用于制作寶刀、寶劍。
“炒鋼法”---草鋼
在西漢中晚期,中國出現新的煉鋼技術“炒鋼”,這是在生鐵冶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煉鋼技術。其基本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,然后加入鐵礦粉,同時不斷攪拌,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,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,去渣,直接獲得鋼,這就是炒鋼技術。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煉鋼技術的重大突破,使冶煉業能向社會提供大量廉價、優質的熟鐵或鋼,滿足生產和戰爭的需要。炒鋼的出現促進百煉鋼技術的發展,人們以炒鋼為原料,經過反復加熱、折疊、鍛打成質量很好的鋼件。
但是炒鋼和百煉鋼技術在當今社會存在一定局限性,如炒鋼工藝復雜,不容易掌握,產量極低,百煉鋼費工費時費力。即使是制作刀劍,一些工廠每月生產數千把的工藝品,是不可能使用這些方法制作的。但凡使用這種傳統技法制作的寶刀寶劍,必然成為大家追捧的收藏精品,這也是正武堂從開始制作手工精品刀劍以來,被廣大藏友所喜愛的原因之一。
更多作品歡迎您到店欣賞收藏! |